• 全职美工 这篇作文,虽学不来,却不妨赏读(2024年新课标I卷写作)

  • 发布日期:2024-09-11 10:23    点击次数:101

    全职美工 这篇作文,虽学不来,却不妨赏读(2024年新课标I卷写作)

    这篇作文,虽学不来全职美工,却不妨赏读

    ——2024年新课标I卷写作题目的一篇作文荐读

    葛福安

    《语文学习》的每年第8期都会有一个“关注·高考作文大家谈”的专栏,几乎每期中孙绍振老师都有对当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专论,这当然是不可错过的理解当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必读文章,关于2024年高考作文题目,孙绍振老师的文章《从开放性到创新性——评2024年高考作文》,“从”“到”之间,有着历史脉络变迁的意味。而对于2024年新高考I卷的评析,这一期是山东省实验中学李鸿杰老师的《向思考更深处漫溯——2024年全国新课标I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一文,这篇评析文章后面附了2篇优秀作文,因为是杂志正式刊登,自然考场优秀作文的真伪问题可以保障。这就有让人有与《语文月刊》2024年第8期的考场优秀“范文”对一番比较的想法。当然,比较的目的不是比高下,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李鸿杰老师选的2篇文章中的一篇,吸引我的是这篇《答非所问》的文章。如果比较一下,发现这篇文章的标题非常简洁,有杂文笔法。这一点就和《语文月刊》中的10篇范文有所区别,那10篇范文的标题都是“A+B式”的,如下表格所示。

    序号

    标题

    序号

    标题

    1

    科技解决问题,亦能增添新问

    6

    信息时代解答快,新旧问题未必少

    2

    拥抱新技术,迎接新问题

    7全职美工

    问题源源不断,文明生生不息

    3

    新时代新问题,新青年新解法

    8

    科技之问,由人作答

    4

    科技发展有利弊,问题显现不会少

    9

    问题不会减少,发问永不停止

    5

    问题不减,发展不止

    10

    人无完人,机无完机

    这种“A+B式”拟题方式,让标题中对作文题目中的核心概念均有所体现,这最大可能保证了文章的切题。当然,因为一篇《答非所问》也不能说山东省的考生在写作时不会用这类“A+B式”拟题方式,只不过,这位考生以“答非所问”4字,既隐含着题目的核心概念“答案”“问题”,又能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所给的答案,“答非所问”,自然“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

    画册外包

    这样的一个标题,一定会因其简洁而恰当而让这位考生“激动不已”吧。

    现在我们看一下这篇文章以及推荐人李鸿杰老师的简短评语。

    答非所问

    ①“问题”有两个英文表达形式,按汉语理解分别是“需要回答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互联网、人工智能乃至一切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偏重于“回答问题”,我们以为的“解决”在本质上依然属于“回答”或者“回应”范畴,换句话说,互联网当然可以提供丰富客观的知识,但是并没有给人类提供幸福的方法。不论在公共政治领域还是个人心灵世界,人类的问题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技术”的发展多半不过是对真正的问题进行了掩盖、扭曲与变形。

    ②所以,我认为,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技术”所给出的答案总是答非所问,对于我们真正关心的问题来讲,答案并不在这里。另外,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还催生了一批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人类的问题越来越多了。

    ③那么,对于人类来讲,什么才是问题?

    ④诚然,互联网、人工智能可以整合资料并收集数据,解决知识性的问题,给出一个科学而客观的答案,但是人类并非纯粹的知识性动物,社群性同样是人类至关重要的特性,不论是伦理问题、政治问题还是情感问题,“技术”都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我们可以看到,工业革命已经发展了近三百年,伦理学、政治学与哲学非但没有衰落,反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愈发昌盛,成为人们心灵生活的重要凭据,比如,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技术哲学也应运而兴。可见,秩序性与精神性的问题并不能通过科技来解决,它们分属于不同的专门领域,“技术”的发展甚至还会营造出一种“问题已经解决了”的幻象,掩盖我们对问题的体察。

    ⑤除去传统问题,美工外包互联网也好,人工智能技术也好,其发展本身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

    ⑥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马克思进行了充满野心而极为高明的预言:共产主义社会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因为技术的发展本身映射着问题的存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会使问题越来越少,不论是对于传统而永恒的问题,还是对于自身所产生的问题,它都是答非所问。

    [简评]这篇作文开篇对“问题”这一概念进行了独特的界定,充分体现了“角度即深度”,使用的材料也都深刻、新鲜、准确,体现出背后宽阔的阅读视野支撑,作者深刻的思考由此得以轻松落地。(李鸿杰)

    李鸿杰老师的简评里最后有一句话,可谓点出这篇考场作文作者写作时的某种快意:“深刻的思考由此得以轻松落地。”李老师把这份轻松归因于“阅读视野的宽阔”和“对问题概念进行独特界定”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位作者能写出这样一篇没有“高考体”的“体味”,应归功于作者的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又因与其深厚的阅读所形成的学养有关。所以,我说“这篇作文,虽学不来,却不妨赏读”。

    这里的“学不来”,只是我自己的感觉。我觉得,如果平时读书不多,想法也不多,思考也不多,动笔也不勤,那这样的文章,还真的写不出来。比如我看到文章最后的那句:“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马克思进行了充满野心而极为高明的预言:共产主义社会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因为技术的发展本身映射着问题的存在。”我就要借助“互联网”去检索,查到的结果是:“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而这只是一个“结果”,用这篇文章第4段所讲的话来说:这不是“对人类而言的问题”,因为,它只是一个结识性问题,是一个科学而客观的答案(我看的是作者引用的是不是《资本论第三卷》),如果我把这句话的内涵不作一丝一毫的理解,甚至也不去管这句话的背景,只是断定这位同学把“自由王国”换为“共产主义”,就判定其引言不准确,那么,这样的答案又能给我们怎样的伦理、政治、情感等方面的触动来启发呢?因而,正如作者所言,技术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虽然通过检索可知这句引用名言的确切表达为何。

    但是,这完全不影响这篇考场作文的优秀,因而,我们正确的态度是“赏读”,虽然我们也不会因为这篇文章优秀,我们就放弃课堂上或考场上学到的文章写法,比如“A+B式”拟标题之法,比如开篇回应论题、明确观点之法,比如“诚然段”的写法,比如名人名言引用论证的方法,比如结尾段的写法。而且,这些“考场作文写作秘笈”所给我们的应考自信,要远远超过这篇优秀作文所能提供的。

    我们可以赏读这篇文章从“问题”作“需要回答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两分法开始入题;也可以欣赏文章“所以,我认为……”“那么,对于人类来讲,什么才是问题”“诚然”“除去传统问题,互联网也好,人工智能也好……”这样的文脉显现的“技法”。

    还有值得欣赏的就是,除去文章结尾引用了《资本论》第三卷的那句预言,文章的前半部分,几乎没有用什么事例论证,没有用自己准备的写作素材,而是以“公共政治领域”“个人心灵世界”“知识性动物”“伦理问题”“政治问题”“情感问题”“技术哲学”等这类教材以外才会有或者教材中有却被我们忽略的“非语文概念”建构自己的分析视域和概念大厦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也并不是真正不可学全职美工,比如,可以通过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来获得,让自己读些硬书,难读的书,或者超过自己阅读能力的书,就如朱光潜先生那篇文章的标题所言: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